2023年8月12日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主办的RISTA前沿大讲堂第二季第十三期线上研讨讲座在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成员单位)韩充副教授的主持下圆满结束。
本期讲座嘉宾电子科技大学(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成员单位)梅渭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网络级智能反射面:链路级智能反射面的下一站?”主题的报告。梅老师与线上观众进行了专业交流。
本期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直播方式进行,线上观看超1.7W+人次(根据电子与信息学报、蔻享学术、VTC云直播和科研云直播提供的数据统计)。
问题1:梅老师您好,想问一下,在IRS的部署研究中,对于求解优化问题的算法,需要提出新的算法,还是使用一些经典或已有的算法就可以?
梅渭东教授回复:一般需要提出新的算法。因为IRS网络的部署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需要首先对实际环境特征进行合理简化和提取,再建立对应的部署优化问题,难以直接应用现有IRS部署策略与算法。
问题2:请问,“网络级智能反射面,是链路级智能反射面的下一站?”其根本原因具体是什么?
梅渭东教授回复:主要原因是传统的链路级智能反射面技术仅利用IRS的单次反射,在复杂环境下(如室内等具有密集障碍物的场景)可能无法在发端和收端之间建立无障碍的视距传输路径,造成信号(特别是高频信号)强度的大幅衰减。通过进一步利用IRS网络中的大量多次反射视距链路,能有效扩展信号的覆盖范围,符合未来高频传输趋势。
梅渭东教授回复:一般而言,反射单元数量越多,IRS的反射能力与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因此系统整体性能越好,但控制复杂度与硬件成本相应增加,因此存在控制成本与性能的基本权衡。本次讲座提出的网络部署方法提供了一种实现二者平衡的基本手段。此外,随着IRS反射单元数量的不断增加,信道增益的增长速率将逐渐放缓,不再呈现平方关系,最后会收敛到一个固定值。
梅渭东教授回复:随着部署的IRS数量的增加,由于其随机散射,网络中会有大量干扰链路。尽管如此,这些干扰链路不具有协作式波束成形,因此其路径增益相较于信号路径(具有协作式波束成形)的增益较小。此外,通过增加IRS的尺寸、提高其空间分辨率,也可降低其旁瓣造成的干扰泄漏,减小干扰链路强度。再者,可引入本次报告提出的多用户路径间隔、随机公共相移、多用户调度等方法,进一步减小随机干扰链路带来的影响。
已邀请嘉宾名单
姓名 |
单位职称/职务 |
陈晓明 |
浙江大学 研究员 |
戴晓明 |
北京科技大学 教授 |
高 音 |
中兴通讯 无线标准总监 3GPP RAN3工作组主席 |
Geoffroy Lerosey |
Greenerwave, Chief Scientist |
侯维刚 |
重庆邮电大学 教授 |
金彪兵 |
南京大学 教授 |
金 石 |
东南大学 教授 |
李 明 | 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
刘 凡 |
南方科技大学 助理教授 |
刘 雷 | 浙江大学 研究员 |
刘荣科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教授 |
刘元玮 |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副教授 |
卢汉成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副教授 |
梅渭东 |
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
Qammer H. Abbasi |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Reader and deputy head for Communication Sensing and Imaging group |
苏 昕 |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资深工程师 |
向际鹰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首席科学家 |
杨照辉 | 浙江大学 研究员 |
袁伟杰 |
南方科技大学 助理教授 |
张建华 |
北京邮电大学 教授 |
张 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
–本文完–
本次系列讲座是持续性的分享和互动活动,欢迎联盟所有成员积极报名自荐或推荐专家老师进行分享,有意者请联系秘书处secretariat@risalliance.com。每次讲座信息都将通过RISTA公众号发布,请大家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