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回顾 | 第三届智能超表面技术论坛之技术与产业探讨(下)

2024年11月9日,由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主办的第三届智能超表面技术论坛在西安召开。本次论坛以“新视界·RIS赋能6G”为主题,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400多位国内外专家齐聚会场,共同探讨面向6G时代智能超表面技术现状和产业发展趋势。

会议共有4个报告环节,其中技术与产业探讨(下)邀请了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袁弋非博士、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李南希博士、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刘秋妍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长聘副教授韩充博士和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工程师苏昕博士做主旨报告,本环节由北京理工大学胡伟东教授主持。

主持嘉宾
胡伟东 教授
报告嘉宾


袁弋非 博士

个人简介

袁弋非, IEEE Fellow,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全球2%顶尖科学家,清华大学本科和硕士,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曾就职于美国朗讯贝尔实验室和中兴通讯,现在中国移动研究院担任首席专家,负责5G-A/6G无线传输前沿技术研究。获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论文奖。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汉斯-无线通信》期刊主编,3GPP NOMA (非正交多址)Study Item 报告人,IMT-2030 新型多址接入任务组组长和RIS任务组副组长。撰写出版中文/英文专著13部,美国授权专利60余项

报告题目迎接RIS在3GPP R20的标准化研究

摘要

RIS对实现6G网络的多项性能指标起着重要作用,如谱效、区域流量密度、广域覆盖、可持续性、通感一体等。RIS信道建模和性能评估方法方面,已形成基本的模型框架和参数假设。对于RIS与基站的协作机制,业界也有大量的可实用化研究积累。超表面器件成本和功耗仍是RIS规模部署的两大挑战,但最近的研究突破为RIS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曙光。

李南希 博士

个人简介

李南希,高级工程师,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201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并于同年入职中国电信研究院。主要从事3GPP国际标准化工作及无线新技术研究,担任3GPP Rel-18覆盖增强项目报告人,研究方向包括5G物理层技术,可重构智能表面技术等。提交3GPP国际标准提案200余篇,申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3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本。曾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电信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信集团标准奖一等奖,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现任《无线电通信技术》期刊青年编委,中国电子学会电波传播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

报告题目:RIS试验及标准化工作思考

摘要

可重构智能表面(RIS,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技术作为潜在的6G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极大的吸引了业界和学术界的目光。国内、国际各大高校、企业已积极开展RIS技术研究、RIS原型样机研发及测试验证工作。本次演讲结合中国电信在RIS试验方面的工作,分析了RIS在面向未来落地商用的潜能与工程化问题。此外,为推动RIS技术落地,标准研究工作必不可少,本次演讲还介绍了对RIS标准化工作方面的思考。最后,从运营商的角度提出RIS面向应用落地需攻克的难题及研究方向。

刘秋妍 博士

个人简介

刘秋妍,博士,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秘书处成员,研究方向为基于RIS辅助的5G-A/6G无线通信领域,包括需求场景、指标体系、网络架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研究与测试验证。

报告题目:面向工程化应用的RIS技术趋势与挑战分析

摘要

在5G-Advanced(5G-A)和6G阶段,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作为一种面向网络深度覆盖需求的辅助型技术,能够在满足网络稳定连续覆盖、多流增速等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低成本、低功耗的解决方案。从智能超表面在5G-A及6G阶段的需求定位出发,探讨面向工程化应用智能超表面在5G-A和6G阶段的高价值场景、技术能力现状、典型场景性能测试性能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智能超表面辅助的组网架构与演进趋势。

韩充 副教授

个人简介

韩充,2016年获得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太赫兹无线通信实验室,长期研究太赫兹无线通信,获2024年IEEE通信学会早期职业成就奖、2024年德国洪堡基金会贝塞尔研究奖、2023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现担任中国通信学会太赫兹专委会秘书长、IMT-2030(6G)太赫兹任务组副组长、IEEE THz SIG副主席,并担任IEEE Tra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JSAC等期刊编委。

报告题目:太赫兹新质波束调控

摘要

太赫兹 (THz) 通信是未来通信网络重要的支撑技术之一。横跨0.1至10 THz的超宽带太赫兹技术为缓解频谱稀缺和打破新兴无线系统的容量限制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将有力支撑6G及未来通信所需要的超高服务质量要求和每秒数太比特数据传输的划时代无线应用,例如元宇宙和扩展现实、高带宽卫星通信等场景。该报告将介绍太赫兹通信新质波束调控技术,包括贝塞尔波,艾立波,轨道角动量等。本次演讲将讨论未来无线系统设计中必须解决的技术挑战,并展望太赫兹通信的巨大潜能与优势。

苏昕 博士

个人简介

苏昕,博士,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NR、LTE/LTE-A等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物理层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曾作为骨干人员参与了我国主导的TD- LTE/LTE-A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以及5G系统多天线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推进工作。曾担任IMT-2020(5G)推进组大规模天线专题组组长,目前为IMT-2030(6G)推进组通信感知一体化专题组副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及课题负责人承担了针对4G、4G增强、5G及6G系统多天线技术的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863项目工作。现阶段的主要工作集中于3GPP NR FeMIMO相关的研究和标准化推进,以及6G系统多天线技术的预先研究、技术验证及标准推进工作。

报告题目:智能超表面技术在多天线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各类新型业务的兴起以及用户规模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移动通信系统的持续演进与革新。这一过程中,MIMO技术以其显著的性能优势,有力地支撑了LTE/LTE-A及NR等主流无线接入系统技术指标的大幅度提升。如今,5G系统的发展方兴未艾,6G的步伐就已紧随其后。鉴于多天线技术在频谱效率提升、传输可靠性改善、覆盖扩展以及干扰抑制灵活度等方面的技术潜能,近年来,针对多天线增强技术的理论研究、实验验证与标准化推进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之中。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超材料/超表面等新型材料和天线技术的发展、网络部署形态的演进以及新的业务应用的涌现,多天线技术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将获得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更为灵活的实现手段,并将在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本文完–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