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智能超表面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启动通知

2024全国智能超表面技术创新应用大赛

指导单位: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

主办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ce Surface,RIS)是一种基础性创新技术,涉及超材料、电磁信息、界面电磁、电磁计算、控制论、无线通信等多学科内容。智能超表面是由大量精心设计的单元排列组成的二维人工电磁材料,通过给单元上的可调元件施加控制信号,从而实现这些单元的电磁特性的动态控制,进而以可编程的方式对空间电磁波进行主动的智能调控,形成幅度、相位、极化和频率可控制的电磁场。智能超表面的引入,使得无线传播环境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可控,构建了智能无线环境。近年来,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原型测试工作论证了智能超表面技术在低成本、低功耗和易部署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构建智能可控无线环境,有机会突破传统无线通信的约束,给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一种全新的范式,具有广阔的技术与产业前景。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智能超表面有机会在 5G-Advanced(5G-A)网络中提前落地,并成为未来6G网络标准候选技术之一。目前智能超表面在第19届亚运会场馆中已经进行了首次示范应用测试,利用超大规模电磁计算重构场馆内电磁空间分布,通过合理部署智能超表面,使现有5G无线网络能量覆盖更均匀,能量利用更高效,为绿色低碳亚运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届赛事中,100余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队伍齐聚一堂,交流学习。激烈的角逐后,共有12支队伍入选决赛。大赛涌现出非常多关于智能超表面技术应用的奇思妙想,展现出年轻人敢想、敢试的精神,为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应用场景落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也希望在这个技术上,中国的年轻人能够引领全球。智能超表面技术如当下星星之火,一定会燃起未来6G之光。

第二届全国智能超表面大赛即将在陕西省西安市开赛,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决赛队伍将在第三届智能超表面技术论坛中进行汇报和展演。大赛以智能超表面技术的创新应用为主题,旨在更好地探索智能超表面系统及应用,以高度集成化、低成本、极简架构的方式,实现无线通信、雷达、成像等多维应用场景。本届赛事也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方针,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统筹推进智能超表面技术创新发展,为各方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思想、学术和技术交流的平台。    

一、竞赛形式与要求

 第二届全国智能超表面技术大赛分为规定赛道、开放赛道,评审重点考察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技术实现以及团队综合能力。

1. 规定赛道1:采用新理论、新技术进行智能超表面设计

(1)硬件约束:智能超表面工作频率sub-6G商用频段/ 毫米波频段,单元尺寸小于等于半波长,并以所设计单元为基础组成。sub-6G波段,则要求阵面大小至少为16×16;毫米波频段以所设计单元为基础组成至少10×10的阵面。

(2)功能要求:在同一智能超表面上可以实现幅度调制、相位调制、极化调制、频率调制、波束调控等至少一种功能,选手根据所实现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进一步量化技术指标;

(3)不同功能作品之间,根据实现功能数量,量化指标能力等进行评审;相同功能作品,根据所实现功能的相对带宽、波束扫描范围、角度稳定性、调制速度等指标进行评审;

(4)智能超表面需考虑实际馈电偏置网络的影响。

(5)超表面设计优先鼓励提供测试结果,仿真结果亦可参赛。

2. 规定赛道2:现阶段RIS系统主要架构包括单节点RIS、多RIS级联以及分布式RIS,在其对应的应用场景中,业内往往关注更高效的码本实现算法,更快速准确的感知算法以及更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算法。此外,多RIS级联系统和分布式RIS系统的联合码本设计实现以及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实现也亟需解决方案。

(1) 针对室内环境补盲,设计实现更快速、更高性能的单节点RIS码本或多RIS联合码本。

(2) 针对分布式RIS系统,设计实现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系统,辅助通信感知能力。

(3) 分布式RIS系统的分布式信息采集,集中运算以及结果呈现。

(4) 多RIS无线信道辅助和通信感知融合,如WIFI-RIS定位、多RIS测试系统等原型样机。

(5) RIS系统设计优先鼓励提供实验原型和测试结果,仿真结果亦可参赛。

3. 开放赛道:探索智能超表面系统及应用,以高度集成化、低成本、极简架构的方式,实现包括但不限于无线通信、雷达、成像、信息安全、物联网、通信感知一体化、探通一体电磁信息理论等多维应用。

(1)针对实际场景信号盲区的场景,根据所设计RIS,进行实际场景的部署,建立有效的电磁环境仿真,从而实现无线信号盲区的有效覆盖;   

(2)物联网设备的无线携能通信(SWIPT);

(3)室内辅助定位,目标的探测与感知;

(4)新体制无线通信的应用,如OAM通信、时空编码技术的无线通信原型样机。

二、参赛对象

以团队的形式参赛,每支参赛队由指导老师、队长和队员组成,指导老师一名或两名,队长一名,队员三名至五名,每位指导老师至多指导两支参赛队,每位参赛队员只能加入一支参赛队。

三、赛事日程

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初赛:根据提供的设计方案文档进行选拔;

决赛:针对参赛作品做答辩和展示。

参赛报名提交截止日期为2024年08月15日;
作品开放提交截止日期为2024年10月25日;
作品入选决赛通知日期为2024年11月10日;

决赛时间:待定。

决赛队伍将在第三届智能超表面技术论坛中进行汇报和展演。

四、评审方式

由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评委团将根据作品的创意创新与先进性、应用价值、功能完整性等维度对作品进行初步筛选,确定入围决赛答辩队伍;其后,入选队伍进行线下答辩,答辩时间10分钟,包括6分钟汇报和4分钟质询答疑,并由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打分。

评分细则及奖项设置:

作品评审阶段,评委由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组成,评委按照参赛作品的技术论文、作品展示与功能完整性、创新度、应用价值和参赛队答辩表现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分,重点围绕赛事题目规定要求评分,参照分值高低产生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五、需准备事项

1.答辩演示PPT,建议PPT内容包含:(1)选题意义;(2)创新与特色;(3)核心技术方法;(4)结果与分析;(5)应用价值。如参赛作品有项目基础,务必于PPT中明确阐述参赛团队的工作内容、主要贡献和组内分工。
2.技术论文,电子文档,清晰、完整地描述作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与背景;准确、完整地阐述参赛作品中具有创新性的关键技术;客观、详实地对比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主要参数、设计方法。
3.如作品包含测试结果,应该包括完整测试流程,并附上图片演示,准确、完整地阐述参赛作品中的相关技术指标的测试流程;客观、详实地展示测试结果。

4.提交文件压缩包命名规则:开放赛/规定赛/应用赛道-团队名称-作品名称。

5.附件以类别命名,例如:“答辩PPT”、“技术论文”、演示视频(如有,视频时长不超过5分钟,大小不超过300M)。
6.作品提交邮箱:rista_ads@163.com。
7.报名入口,参赛队伍需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品材料。

联系人:韩老师 rista_ads@163.com         

备注:赛事将于7月30日举行赛事命题解读和答疑直播,如有问题可以发送邮箱或直播时提问。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