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电子年会】“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日程发布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CEIC),将于2024年4月26-28日在宁波举办。其中,“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将于4月27日下午举行。论坛邀请张平院士担任主席,张建华教授、戴凌龙教授和赵亚军总工担任召集人,邀请向际鹰首席科学家、Emil Björnson教授、黄崇文研究员、潘存华教授、胡伟东教授、刘元玮副教授、章嘉懿教授、高镇教授、张海洋教授、游昌盛副研究员、武庆庆副教授、邸博雅助理教授、朱晨曦主任研究员等国内外相关领域顶尖专家,聚焦6G近场通信的应用需求、系统建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等等方面,分别以专题报告和圆桌论坛的形式分享观点、碰撞思维,诚挚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交流。


专题论坛议程


论坛主席


张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嘉宾简介:张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鹏城实验室宽带通信部主任,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通信学报》主编,IEEE Fellow等。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担任IMT-2020(5G)专家组成员、IMT-2030(6G)推进组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多项奖励,为我国自主技术成为国际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目前研究兴趣聚焦在语义通信和语用达意网络。


论坛召集人


张建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理学院副院长


嘉宾简介:张建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中国电子学会会士、通信学会会士。现任理学院副院长、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创新中心主任、CCSA理事、IMT-2030技术组信道测量与建模任务组组长,曾担任ITU-R IMT-2020(5G)信道模型起草组主席。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的信道建模和传输技术研究,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被采纳提案60余篇,完成信道模型国际标准5项。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报告题目:6G E-MIMO信道测量与建模研究


报告摘要:第六代(6G)的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信道研究是6G技术评估和优化的前提。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介绍面向6G的E-MIMO信道新特性和建模方法的相关研究工作。首先,报告总结了6G信道的研究趋势和新型的多天线技术,重点讨论了超大规模MIMO、可重构智能超表面(RIS)等信道研究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介绍了团队在信道测量和建模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超大规模MIMO方面,报告针对超大规模MIMO中的近场传播以及空间非平稳特性开展研究,着重介绍了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以及近场空间非平稳特性建模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介绍了RIS信道的测量和建模研究,以及相关信道仿真平台搭建的工作进展。最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报告介绍了团队开发的面向6G的信道仿真平台。


戴凌龙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国家杰青、IEEE Fellow


嘉宾简介:戴凌龙,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优青,IEEE Fellow。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传输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无线AI、近场通信、电磁信息论等。先后6次获IEEE ICC/GLOBECOM/VTC等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曾获2020年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2022年IEEE通信学会莱斯奖、2022年IEEE ICC杰出演示奖,2020-2023连续四年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题目:面向6G的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


报告摘要:超大规模MIMO、智能超表面、太赫兹通信等多项6G通信潜在关键技术的共性特征均为超大规模阵列。随着天线阵列的显著扩大和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现有通信系统中对电磁波传播的远场设不再成立,未来6G将会引入近场通信。本报告将介绍面向6G的近场通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首先,本报告将介绍近场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近场范围刻画方法。接下来,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利用近场通信提供的新自由度来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包括单用户和多用户场景。然后,介绍如何克服近场通信在信道估计、波束赋形等方面面临的新挑战。最后,本报告将介绍近场通信的未来研究方向。


赵亚军 

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预研总工


嘉宾简介:赵亚军,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预研总工。于2010年11月加入中兴通讯,就职于无线及算力研究院算法部(北京)。在加入中兴通讯之前,曾在华为(北研所)无线预研部工作,专注于4G LTE物理层标准算法的研究。拥有超过十年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经验,先后参与了3G、4G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研究与开发工作。目前,主要负责5G标准化技术研究和6G技术预研。他是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TA)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并担任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牵头推动创建了IMT-2030(6G)推进组中的RIS任务组,并担任副组长。已经申请了200多项与4G/5G移动通信技术相关的国内和国际发明专利,其中有20多个发明专利被纳入了4G/5G标准,成为标准核心基本专利。


报告嘉宾


向际鹰 

中兴通讯公司首席科学家


嘉宾简介:向际鹰,中兴通讯公司首席科学家。先后从事3G、4G、5G、B5G和6G相关研发工作,所提出和推动的SDR、Cloud Radio、局部动态Mesh、Pre-5G、矢量处理器基带芯片平台,相关产品先后产生数千亿的产值。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技术发明奖等。并先后获得中国通讯产业技术贡献人物、中华杰出工程师等称号。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多项。


报告题目:近场通讯基础问题思考


议题简介:从设备制造商的角度对进场通讯的需求,关键技术等做一些思考,包括对超越类技术的评价标准,对,可用通讯资源的分析,对信号的不同处理方式,对空间自由度,时间自由度以及不同的信号,分解方式的分析等等。

Emil Björnson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Emil Björnson is a Professor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t the 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weden. He is an IEEE Fellow, Digital Futures Fellow, and Wallenberg Academy Fellow. He has a podcast and YouTube channel called Wireless Future.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s and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using methods from communication theory, signal process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He has authored four textbooks and published a large amount of simulation code.

He has received the 2018 and 2022 IEEE Marconi Prize Paper Award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he 2019 EURASIP Early Career Award, the 2019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Fred W. Ellersick Prize, the 2019 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 Best Column Award, the 2020 Pierre-Simon Laplace Early Career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 the 2020 CTTC Early Achievement Award, the 2021 IEEE ComSoc RCC Early Achievement Award, and the 2023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Outstanding Paper Award. His work has also received six Best Paper Awards at conferences.


Title: Three Misconceptions i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s


Abstract: The attempts to use mmWave bands in cellular networks have largely failed. The latest example is South Korea, which closed its networks in 2023. As we are running out of spectrum suitable for wide-area connectivity, we must search for alternative ways to cater to the exponential traffic growth. Long-range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is one potential paradigm shift that can be utilized to manage more traffic in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without the need for more spectrum. Near-field technology could potentially provide new spatial degrees of freedom and unprecedented beamfocusing capabilities, as well as change how wireless channels behave. After five years of research, I remain a stronger believer in this technology, which challenges how we build, operate, and evaluate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However, not everything is as different and wonderful as it seems. In this talk, I will describe thre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the technology and correct common mis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m.


黄崇文 

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系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


嘉宾简介:黄崇文,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系主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青、浙江省杰青、IEEE 通信学会亚太杰出学者。主要从事新一代无线通信关键物理层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智能超表面技术、智能通感一体,6G无线AI等方向的研究。先后获IEEE马可尼论文奖、IEEE 通信学会Fred W. Ellersick论文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华为技术合作成果转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发表SCI 期刊论文100余篇,包括发表了智能超表面赋能无线通信领域的首篇IEEE TWC论文,单篇28个月内被引1000余次(Google Scholar); 4篇ESI热点论文, 7篇ESI高被引论文。2022-2023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报告题目:面向6G近场通信的高效波束训练理论与方法


议题简介:随着通信频率以及天线阵列规模的进一步增加,近场通信是未来6G通信不可忽视的重要应用场景。为了提升通信效率、减少路损而采用波束对准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近场场景下,通常需要估计用户的位置以及角度信息。本报告将介绍一种新型的同时适用于远近场基于哈希多臂波束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分别从哈希多臂波束的原理、波束权值生成机制以及分布投票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该项技术,并从理论上给出了严格复杂度证明;最后通过实验说明所述哈希多臂波束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至少20%的精度,同时大大降低波束训练的开销到对数水平(降低一个数量级)。


潘存华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


嘉宾简介:潘存华,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外优青,江苏特聘教授,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无线通信基础理论及智能通信研究,在IEEE TIT等通信领域权威IEEE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论文110余篇,20余篇入选ESI热点/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引用1.4万余次,H因子61,拥有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IEEE通信学会伦纳德•亚伯拉罕奖,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等。担任国内权威刊物Engineering青年通讯专家和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编委,担任IEEE TCOM等6个IEEE国际期刊编委以及 IEEE JSAC等期刊领衔客座编委。担任十余个国际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Symposia主席和Workshop主席等。担任IEEE通信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关于近场通信专题小组的创立主席。


报告题目:6G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的通感理论与关键技术


议题简介:超大规模天线阵列是未来6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自由度提高6G频谱效率,满足6G新兴业务如虚拟现实、云宇宙等对高传输速率的需求。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将使得近场特性更加显著,传统基于平面波的远场假设不再成立,需考虑近场效应诸如球面电磁波和空间非平稳特性。近场效应可以说是6G超大规模MIMO系统的双刃剑:虽然近场效应增加信号处理复杂度,但是也为6G提供新应用机遇(如高精度感知和无线传能等)。基于对近场效应物理机理的分析,本报告从近场电磁理论、波束训练、信道估计、波束赋形和近场感知定位等多个方面提出适用于超大规模天线阵列的新理论、新算法。最后,本报告介绍超大规模MIMO未来几个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胡伟东 

教授、博导、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嘉宾简介:胡伟东,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主要研究太赫兹科学与技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61527805),主持民用航天太赫兹成像重大项目,参与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研制任务。202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发明二等奖,2021年获中国无线电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排序第一,发表论文5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出版学术专著《空间太赫兹遥感技术》。学术兼职方面担任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天线与射频专委会委员、毫米波太赫兹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编委。


报告题目:太赫兹感知通信波束跟踪技术


议题简介:太赫兹频谱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国际电信联盟(ITU)负责频谱资源的分配和协调,这项工作值得重视。太赫兹感知通信一体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波束跟踪是重要的环节。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与太赫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从太赫兹肖特基二极管的研制出发,自主开发了多型太赫兹核心器件和阵列,完成了波束回溯、波束扫描控制和波束跟踪等技术探索,并进行了外场试验。6G太赫兹感知通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最后展望了未来应用前景。


刘元玮 

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伦敦玛丽女王大学,IEEE Fellow,AAIA Fellow


报告题目:

中文题目:从近场通信到近场感知(Near-field Sensing, NISE)

英文题目:From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to Near-Field Sensing (NISE)


嘉宾简介:刘元玮,IEEE Fellow,AAIA Fellow,ESI高被引研究者,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非正交多址接入、透反射超表面(STARS)、近场感知通信等。入选2022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榜单;IEEE ComSoc和VTS杰出讲师;获得多项IEEE个人奖项和会议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IEEE ComSoc NGMA-ETI学术主席,欧洲电信标准协会RIS行业规范组Work Item 6报告人,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委员会C英国区代表,IEEE ComSoc Technical Committees Newsletter联合主编,IEEE CL领域编委(Area Editor),IEEE COMST/TWC/TVT/TNSE编委和Proceedings of IEEE/IEEE JSAC/ Network/JSTSP/TGCN客座编委等。


圆桌嘉宾


章嘉懿 

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


嘉宾简介:章嘉懿,北京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德国洪堡学者、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际电信联盟青年科学家、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天线传输理论与方法。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8300余次。获得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IEEE ICC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JSAC、IEEE WCM、IEEE TCOM、IEEE TWC等编委、《信号处理》青年编委,中国电子学会智慧交通信息工程分会副秘书长、IMT-2030智能超表面任务组副组长、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社促进产学研合作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高镇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


嘉宾简介:高镇,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宽带通信与智能信号处理,包括大规模MIMO通信、物联网机器类通信、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智能边缘计算以及人工智能赋能6G通信信号处理等。曾获得IEEE Trans. Broadcast. 2016最佳论文奖、IET Electron. Lett. 2016最佳论文奖、UCET 2020最佳论文、IEEE/CIC ICCC 2021 最佳论文、IEEE IWCMC 2022最佳论文、IEEE ICCT 2023最佳论文。发表SCI论文6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5000余次。获得2021年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至今)、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0~至今年度榜单)。担任IEEE Transactions Vehicular Technology编委、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编委、IEEE Systems Journal编委、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编委。


张海洋 

江苏省特聘教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嘉宾简介:张海洋,江苏省特聘教授,任职于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7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17年4月-2020年2月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2月-2022年7月在以色列维兹曼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著名信号处理专家Yonina C. Eldar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6G近场通信、智能信号处理以及无线安全通信等。迄今,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EEE TWC、IEEE T-COM、IEEE ICASSP等期刊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共同主席,在IEEE ICC 2023和2024连续两年组织6G近场通信专题研讨会。


游昌盛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研究员


嘉宾简介:游昌盛,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年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2021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21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主要研究近场通信、智能反射面通信、边缘计算等。游博士目前担任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客座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Green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等期刊编委;作为共同主席在IEEE ICC、GLOBECOM、PIMRC等国际旗舰会议上牵头组织了多项专题研讨会。已在通信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4篇入选ESI热点论文,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1.3万次。获2023年IEEE通信学会最佳教程论文奖、2021年IEEE通信学会最佳综述论文奖、2019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优秀论文奖、2019年香港大学李嘉诚奖(最佳博士毕业论文奖)等。入选2023年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中国科协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3年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2023年AI2000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等。


武庆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国家海外优青


嘉宾简介:武庆庆,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国家海外优青、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研究6G智能反射面(IRS)、通感算一体化、空地网络和大规模绿色智能物联网,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等,发表IEEE期刊论文100余篇、6G白皮书4部、专著/章节6部,引用2.8万余次,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AI-2000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最杰出青年学者奖、IEEE通信学会Fred Ellersick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最佳教程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最佳青年论文奖、IEEE通信学会亚太杰出论文奖、中国通信学会优博论文等荣誉与奖励。研究成果被谷歌、索尼、高通等专利引用。担任IEEE VTS无人机技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市电子学会理事等。其6G特邀教程讲座《面向6G通信的智能反射面(IRS)技术》线上播放量超过1.7万次。


邸博雅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


嘉宾简介:邸博雅,现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主要研究可重构全息超表面通信与感知、近场通信技术等。累计发表 IEEE 期刊论文50 余篇,其中第一/通信作者期刊论文20余篇, 包含多篇ESI高被引论文,曾获得2023年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技术委员会论文贡献奖、2023年电子学会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一等奖、2022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2021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最佳论文奖、2020年ACMN2WOMEN全球十大女性新星奖等。现担任国际期刊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and Tutorials、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编委。


朱晨曦 

联想研究院主任研究员


嘉宾简介:朱晨曦,博士,于清华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分别获得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及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的研究,曾供职于Flarion Technologies, 参与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OFDM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flash-OFDM的研发,也曾在富士通美国实验室工作,并兼任马里兰大学客座研究员。目前任联想研究院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5G,6G中的MIMO, RIS, OAM等技术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参会注册

本届年会以“信息科技 · 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将组织2场主论坛、30余场专题论坛,汇聚国内外60余位院士、400余位国内顶尖学者以及知名企业专家,同期还将举行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大会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出席这一盛会,与在场嘉宾碰撞思想,共享成果,共同探讨学科前沿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请您尽早与组委会联系确认参会意向。



扫描上方二维码注册。或电脑端访问进入电子年会官网注册参会:http://ceic.cie.org.cn/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和军芳 赵琦  李芳 

联系电话:4008061889 010-68600747  68600756  

电子邮箱:academic@cie.org.cn

学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楼

欢迎致电咨询!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