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TA联盟成员介绍 | 电子科技大学袁晓军教授团队

联盟和本公众号对转载、发布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联盟和本公众号将不承担任何责任。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联盟和本公众号所有,本声明将适用本公众号所有时间发布与转载文章,谢谢您的合作。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袁晓军教授课题组长期工作在信息论、压缩感知、贝叶斯推断、机器学习等领域。袁晓军教授是国家青年领军人才,近年来在IEEE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10余篇,出版外文专著4部,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东省科技厅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课题,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以及横向科研课题等近20项;并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包括IEEE通信协会Heinrich Hertz Award、 IEEE ICC最佳论文奖、IEEE TCGCC最佳论文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华为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华为挑战难题“火花奖”等。

袁晓军教授课题组近期关于智能超表面的一系列工作,引起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例如,针对智能超表面的被动反射特性,1)论文Cascade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large intelligent metasurface assisted massive MIMO率先提出了级联信道估计(Cascaded Channel Estimation)的概念,利用智能超表面信道的级联性质以及大规模MIMO信道的低秩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矩阵分解的智能反射面辅助MIMO信道估计算法。该成果于2020年2月正式刊发,至今已被引用360余次(Google Scholar),并已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和热点论文(0.1%)榜单。基于该工作的突出贡献,该论文于2022年获得IEEE通信协会Heinrich Hertz Award。2)论文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UAV communication: Joint trajectory design and passive beamforming针对智能超表面辅助无人机通信,首次提出了智能超表面被动波束赋形与无人机路径规划的联合优化问题,并给出了基于连续凸近似的低复杂度迭代求解算法。该论文2020年5月刊发至今已被引用270余次,并已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榜单。3)论文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assisted D2D

underlay communications: A two-timescale optimization design被选为国内通信领域顶级期刊JCIN的封面论文。除以上所列论文成果外,袁晓军教授课题组另有多篇论文被IEEE通信学会列为智能超表面研究领域的最佳推荐读物。

图1 智能超表面辅助的大规模MIMO系统模型


图2 利用稀疏矩阵分解估计智能超表面到基站的信道G和等价稀疏矩阵Z

–本文完–

本文由电子科技大学袁晓军教授供稿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