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联盟
RIS TECH Alliance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技术联盟组织,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RIS TECH Alliance,RISTA)希望可以引导推进 RIS 相关技术研究、标准化及产业方面的探讨。该组织旨在反映整个 RIS 生态系统,包括超材料、器件、ICT(网络基础设施厂商、移动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终端等)、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学术界等所有相关群体的利益。
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组织机构
说明:
1. 成员兼顾管理部门、组织机构、全产业链企业、高校,以通信领域为主,兼顾电子技术、仪器仪表等相关领域;
2. 强调国际化,成员同时包括国内、国际的企业、高校和组织。
作为全球性的技术联盟组织,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旨在汇聚产业界力量,有效促进智能超表面相关技术研究、标准化以及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建设智能超表面生态。

专家委员会 (排名不分先后)
特约顾问:杨泽民 CCSA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主任委员:
崔铁军: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 平:中国工程院院士
罗智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张 瑞: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常务理事会
理事长:崔铁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副理事长(按照单位拼音排序):
张建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程 强:东南大学教授
杨 帆:清华大学教授
陈运清: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
朱洪波: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主任
马红兵:中国联通集团科技创新部总经理
杜 滢:中国信通院移动通信创新中心副主任
丁海煜:中国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王欣晖:中兴通讯副总裁
秘书处
秘书处设在中国联通。
秘书长:李福昌
常务副秘书长:赵亚军
工作组
每个工作组下设一个组长和若干副组长。
(1) 硬件与调控组(组长:程强,副组长:许慎恒)
(2) 软件与算法组(组长:张建华,副组长:戴凌龙)
(3) 系统技术组(组长:袁弋非,副组长:孙震强)
(4) 产业推进组(组长:张忠皓)
(5) 标准合作组(组长:张楠)

导语
智能超表面技术联盟下设5个工作组:硬件与调控组、软件与算法组、系统技术组、产业推荐组和标准合作组。

日前,5个工作组的启动会议均顺利召开。各工作组的启动会议就其主要职责和近期工作计划进行介绍和讨论并输出短期和中长期的工作安排。
系统技术组
主要职责:
1)为联盟提供系统技术研究合作平台。
2)引导联盟成员针对智能超表面系统技术展开合作研究。
3)在联盟单位之间智能超表面系统技术方面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推动开展智能超表面场景需求、系统架构设计、系统级仿真评估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等的工作。
4)输出技术报告、初步系统评估结果等方面的合作成果。
短期工作安排:
1)工作组进一步完善成员单位名单。
2)向成员单位征集意见和建议,收集RIS系统设计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存在的挑战等。
3)按优先级排序开展研究工作。
中长期工作安排:
系统工作组在RISTA五个工作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结合硬件与调控组和软件与算法组的研究成果, 聚焦RIS系统工程中的挑战议题。
2)在RIS应用场景、系统架构、系统级仿真评估方法以及相关系统指标等方面达成共识。
3)协同产业与推进组推进RIS产业落地,推动RIS系统的国际标准化合作。
软件与算法组
主要职责:
1)为RISTA提供软件与算法技术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平台。
2)引导联盟成员针对RIS软件与算法技术提供重要输入,探讨RIS相关算法的技术路线及未来发展趋势,围绕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进一步协作研究,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3) 在RIS算法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验证等方面建立在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4)推进相关软件与算法在实际系统中的落地应用。
短期工作安排:
1)基于各成员单位的意愿和研究基础,成立RIS软件与算法方面细分的专题组(如:基础理论专题组、信道建模专题组、信道估计专题组、预编码算法专题组、交叉研究专题组等),鼓励本组的协作研究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2)依托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官方学术组织,筹划组织RIS相关的专题论坛、研讨会,工作组及工作组之外的各RIS研发单位分享和讨论最新成果。
3)依托《中国通信》、《通信学报》、《电子学报》、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等学术期刊,筹划组织RIS相关的专刊,扩大RIS技术的学术影响力,推动RIS技术的研究。
4) 与其他工作组(特别是硬件与调控组、系统技术组)不定期展开技术交流,探讨相关技术和方案的协调发展,促进RIS各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
5)上述研讨会、专刊等,可考虑与IMT-2030智能超表面任务组、IEEE ComSoc RIS-ETI等国内外组织联合举办,促进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6)2022年度工作组策划发起1~2次相关专题技术/产业活动。
中长期工作安排:
1)由RIS联盟牵头、工作组具体负责,依托IEEE ICASSP、IEEE ICC等顶级国际会议,组织“RIS算法全球挑战赛”,针对RIS算法领域具有广泛关注度的挑战性课题(比如极低开销的RIS信道估计算法、极低复杂度的RIS预编码算法、鲁棒的多运营商RIS干扰避免算法等),提供基础的算法仿真验证平台以及基线算法实现,吸引全球研究人员共同攻克难题,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2)收集整理各成员单位在RIS软件和算法方面的亮点成果,以RIS联盟的名义呈递至新闻媒体,提高成员单位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强RIS亮点成果的宣传和影响。
3)与标准合作组密切合作,推进优秀的RIS软件与算法逐渐走向程序化、标准化。构建统一的RIS软件与算法仿真平台,为各机构的算法提供统一的性能评估框架。
4)参加合作撰写RIS相关技术报告和白皮书。
硬件与调控组
主要职责:
1) 为RISTA提供硬件与调控技术研究的合作平台,引导联盟成员在RIS硬件与调控领域提供技术输入。
2) 加强联盟成员交流机制建设,促进RIS硬件技术路线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3) 开展深度协作研究,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
4) 向联盟提供RIS硬件及调控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应用验证等方面支撑,促进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
5) 为RIS系统技术发展提供关键硬件技术服务,推进RIS在实际系统中的落地应用。
6) 向行业分享、推荐RIS硬件最新科研成果与发展动态,扩大联盟影响力。
短期工作安排:
1) 依托联盟、微波和通信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组织、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RIS技术宣传和联盟信息推介,积极吸纳相关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加入,扩大成员单位规模。
2) 组织工作组内成员单位间技术沟通和交流互访,对RIS硬件设计与调控技术开展研讨,促进RIS硬件技术发展。
3) 在各类期刊上组织RIS设计专刊,扩大RIS技术的学术影响力,推动RIS技术的研究。
4) 与其他工作组(特别是软件与算法组、系统技术组)不定期展开技术交流,探讨RIS相关技术和方案的协调发展,促进RIS各领域技术的交叉融合。
5) 依托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等官方学术组织,组织RIS相关的专题论坛和研讨会,与相关行业单位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发展动态。
中长期工作安排:
1) 收集整理各成员单位在RIS硬件设计方面的亮点成果,以联盟名义呈递至新闻媒体,提高RIS亮点成果的曝光度,提高成员单位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在微波与通信等相关国际会议组织RIS分会,加强联盟影响;组织RIS设计大赛,吸引全球研究人员共同攻克难题,并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3) 与标准合作组密切合作,推进优秀的RIS硬件架构的标准化进程。
4) 构建统一的RIS硬件测试平台,为各机构的RIS硬件提供统一的性能评估框架。
5) 参加合作撰写RIS相关技术报告和白皮书。
产业推进组
主要职责:
1) 积极协调联盟单位与其他组织(如IMT2030等)开展智能超表面设备的集成测试及互通测试;
2) 组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及行业的交流合作,进行创新成果评估、推广,促进产、学、研、用的成果转化;
3) 积极推动智能超表面应用示范,打造智能超表面产业生态。
短期工作安排:
1) 完成工作组组建,确定工作组参与成员,完成工作组内工作细化和分工。
2) 完成工作组计划编制,并在工作组成员中充分征求意见。向联盟常务理事会汇报工作计划。
3) 参加合作撰写RIS相关技术报告和白皮书。
4) 配合联盟组织第二届“智能超表面技术论坛”,扩大产业影响力。
5) 支撑联盟完成CCSA推进组建立工作,与“毫米波太赫兹产业发展联盟”等行业联盟组织的合作关系,探讨合作机制。
中长期工作安排:
1) 提高工作组活力,鼓励成员主动开展工作,新增副组长单位。
2) 履行工作组职责,按照联盟工作机制要求开展工作,按要求完成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汇报。
3) 做好工作组间沟通,开展组间合作,发挥联盟合力。
4) 持续协助联盟吸收更多成员单位,积极将工作内容形成通讯稿,向媒体发布,扩大联盟影响。
5) 组织联盟与系统设备厂家、终端厂家的研讨会,从各自角度讨论智能超表面应用场景、设备形态、功能需求,探讨系统间联合组网方案,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6) 与IMT2030等行业组织协同合作,适时开展智能超表面互通测试。
7) 组织智能超表面现网应用示范,向社会和业界展示智能超表面应用价值,打造联盟生态。
8) 发布智能超表面产业发展白皮书,向业界发布测试和应用示范成果。
9) 与北京国际通信展(PT)建立合作关系,探讨联盟专区,协助联盟成员进行业务展示。
标准合作组
主要职责:
1) 在联盟各单位及各工作组之间积极建立智能超表面标准方面的合作研究与推动机制,推进智能超表面相关的标准研究。
2) 针对联盟内各成员单位及工作组的研究方向,识别标准影响,并促进相关优秀研究成果的标准化进程。
3) 负责对外标准伙伴关系管理,建立和维护外部标准和学术组织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开展研讨会和专刊等形式分享与探讨最新的标准发展趋势和标准观点。
4) 根据阶段性标准化研究工作,定期产出标准化需求及趋势报告等,扩大智能超表面标准化工作的影响力。
短期工作安排:
1) 积极吸纳相关高校,不同领域(终端,设备商,测试等)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加入标准合作工作组,扩大成员单位规模,确定工作组成员单位名单。
2) 在IMT-2030(6G)推进组的指导下开展标准化工作,并根据IMT-2030标准组的工作范畴,对其中的非重点议题及未涉及的标准组织进行相应的扩展与补充工作。
3) 协同工作组成员单位共同梳理和同步智能超表面在不同领域的现有及潜在标准研究方向/进展/成果,总结归纳出所有领域内涉及智能超表面的内容及关系图谱,用于指导后续标准化工作的全方位开展。
4) 推动RISTA与外部的各个领域标准组织(包含国内及国际的不同领域如通信,材料等标准组织或类标准组织)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协同开展智能超表面的标准化工作。
中长期工作安排:
1) 组织联盟内工作会议。
a) 同步现有智能超表面标准化进展,分析当前标准适应性,潜在演进方向等。
b) 同步和梳理智能超表面在各个方向上的技术进展,研究成果和标准化诉求等,协同推进各个工作组的优秀成果在相关标准化组织中的统一展示。
2) 联合外部的相关合作伙伴开展研讨会和专题论刊,分享及探讨最新的智能超表面标准化发展动态或成果,促进与外部合作伙伴的联系与沟通。
3) 组织各成员单位一起撰写对外报告,如标准化需求/方向报告,或者提案等。
4) 参与合作撰写智能超表面相关的技术报告和白皮书等。
敬请期待